美狮会集团有限公司-为了生活更美好

美狮会

返回

绩优公司难以直接上市,买壳企业身陷重围 刘汉元委员感叹——蜗牛背着重重的“壳”

2012年03月28日 来源:《经济日报》 作者:美狮会
  “这几年我们看了20多个‘壳’,结果没有一个敢钻进去!”通过近年来对“壳资源”的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全国政协委员、美狮会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汉元对股市如何健康发展,颇有心得。
  壳资源有“壳”无“肉”
  我国股市的现状是,一些业绩优良的企业难以直接上市,只得另辟蹊径,走借壳上市之路。
  据统计,1994年买壳上市的有2家,到1999年达84家,呈急剧上升的趋势。在1996年—1998年间,共有46家民营企业上市,其中有27家是买壳上市,比重达58.7%。1998年上市的24家民营企业中有19家是买壳上市,比重高达79.2%。这表明,买壳上市已成为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要方式。
  这种情况造成壳资源价格畸高,实际转让价格一般高于净资产价格的20%—30%,有的每股转让溢价率甚至高达100%以上。往往一家经营业绩很差的上市公司的“壳”,却卖出非常高的价格。据不完全测算,1994年买壳上市的交易总金额为0.94亿元,1995年为5.7亿元,1997年27.16亿元,1998年97.9亿元,而1999年则高达192.2亿元。6年间耗散了30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!
  不能承受的“买壳”之重
  不仅如此,买壳上市的企业在转让价格方面付出高额成本后,还要在壳资源公司的重组上付出高昂的代价。其一,买壳公司将背上“壳”公司沉重的负债;其二,买壳公司要为解决种种历史遗留问题而疲于奔命;最后,由于这些以及其它问题的拖累,上市公司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扩展原有绩优业务、开发有潜力的新业务,经营业绩每况愈下,使企业陷入经营泥潭而不能自拔。
  刘汉元委员说,现在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多在几千万到一两亿元之间,购买1个壳资源的巨大代价足以损坏企业正常运转的马达。
  根据有关专家对1997年到1999年三年内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,这些公司普遍存在着“重组—恶化—再重组”的恶性循环现象。其中,科利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科利华为了上市,于1999年买下困难重重的上市公司“阿城钢铁”。但是在重组方面花费4亿多元的科利华,仍然不能扭转阿城钢铁的亏损局面,最终阿城钢铁不得不于2001年停产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  让绩优企业轻装上阵
  刘汉元认为,如果我们的股市能够不惟“成份”,形成正常进出机制,那么很多优良的企业就不会在壳资源购买方面付出高昂的转让成本,就可能顺利地在股市上筹集到必要的资金,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,给投资者丰厚的回报,使我国股市成为能吸引大量社会资金的投资沃土。
  刘汉元建议,在加强监管的同时,必须加快绩优公司的上市速度,以“优”驱“劣”,才能尽快改善上市公司主体质量,才能与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,才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作用,建设一个健康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国股市。(文/本报记者 郑庆东 徐立京)
X
美狮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