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农村报丨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: 保障贫困户收益,光伏扶贫不能重建轻养
南方农村报报道
全国人大代表、美狮会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
“要强化村级和户用光伏扶贫电站的运维管理,保障贫困户收益。”3月4日,全国人大代表、美狮会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举行了媒体见面会,就光伏产业发展、提高光伏扶贫质量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。美狮会集团是水产饲料及畜禽饲料生产企业。近年来,该集团探索“渔光一体”模式,即通过水上光伏发电、水下生态养鱼,带动传统养殖渔业转型升级。
光伏产业税费负担重
刘汉元认为,尽管国家已加大环境治理力度,但国内生态环境仍面临巨大压力,“事实上,环境问题衍生出另一种意义上的贫困,即‘空气贫困’‘环境贫困’和‘生态贫困’。用5-10年时间实现空气、环境和生态的彻底‘脱贫’,迫在眉睫。”
在这场“生态脱贫”攻坚战中,以光伏、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力军。但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,刘汉元认为,税费负担过重成为头号拦路虎。他指出,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从上游的多晶硅等原材料到中游电池片、组件等一系列元器件的生产,再到下游的光伏发电,都被全额征收各种税费,总计超过20个税种,“就连国家补贴的发电收入都要全部缴纳增值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”。根据测算,每度电要缴纳的增值税达0.1元到0.15元。
此外,当前通过指标控制发电规模的管制思路,也制约着光伏产业的市场发展。刘汉元介绍,在过去5-10年间,中国光伏应用蓬勃发展,带动了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换代,使成本大幅降低。“实践证明,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是光伏成本不断降低的关键因素,无论集中式还是分布式,都应在条件具备时停止指标管理,一味用指标压制发展规模,成本下降速度将大大减缓。”
因此,刘汉元建议,全面清理并减免光伏行业的相关税费,摒弃用指标控制发展规模的管制思路,让光伏产业在市场化机制下发展,促进更多购电方和发电方直接市场化交易;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的方式,引导产业向规模合理化方向发展;通过市场化机制或政策性措施解决光伏补贴资金问题,全面推行碳税政策,同时辅之以“绿证”制度。
运营维护缺位影响扶贫收益
“光伏扶贫收益稳定,风险小,我认为是最有效的脱贫产业之一。”刘汉元介绍,2015年,全国8省48县启动光伏扶贫试点,经过数年发展,目前光伏扶贫已扩大到全国16省471个国家级贫困县,累计装机规模近700万千瓦,为全国150万农户提供每年3000元以上的增收。“光伏扶贫不仅让贫困户月月有收益,还能解决贫困地区未来10年、2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。”
但光伏扶贫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。刘汉元指出,当前,我国光伏扶贫项目较为分散,导致成本居高不下;同时,光伏扶贫普遍重前端建设,轻后期运营维护,甚至运营维护缺位。此外,光伏电站运营维护市场也存在行业标准缺失、准入门槛模糊、人员资质参差不齐、低价竞争等问题。“后期运营维护得不到有效保障,长此以往,发电收益也无法保证,扶贫效果将大打折扣。”刘汉元说。
光伏扶贫资金不足、融资难是另一大问题。刘汉元告诉记者,虽然国家部委对光伏扶贫项目的资金筹措作了相应说明,但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大困难。如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,政府应按规定代表贫困户投资入股,按股分成。但实际操作中,地方政府普遍用商业光伏电站建设指标换取扶贫项目出资,投资成本全部由企业负担,“等同于把商业光伏电站的建设资格‘明码标价’,将光伏扶贫的资金压力全部转嫁给了企业”。
为此,刘汉元建议大力发展适度集中化、规模化的村级扶贫电站;加强对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质量的把控,强化村级和户用光伏扶贫电站的运营维护管理,保障贫困户收益;加大对光伏扶贫的金融支持力度,政府应承担的项目建设资金要及时到位。
“渔光一体”提升鱼塘产出率
近年来,传统渔业养殖及饲料产业竞争激烈,利润空间压缩,美狮会集团探索“渔光一体”新模式,带动传统养殖渔业转型升级。
据介绍,“渔光一体”模式是水上光伏发电、水下生态养鱼,在鱼塘上架设分布式光伏电站,水面下养殖鱼虾,实现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。与利用荒山荒坡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相比,“渔光一体”建设方便、可复制性强、输电距离短,农户不仅获得原有的养鱼收益,还增加了光伏发电收益,鱼塘产出效率得以提升。
“‘渔光一体’不是两个产业简单相加。”刘汉元介绍,“渔光一体”是借助光伏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,充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,通过养殖标准化、智能化,推进渔业设施升级,实现水产品食品安全全程追溯。
据统计,我国拥有约4500万亩精养鱼塘,若全部建成“渔光一体”电站,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1200GW(吉瓦)-1500GW。